史话 科举制度的影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李 兵

发布时间:2011-12-21 期号:

(续12月14日第708期)

(三)科举对社会的影响

  在科举时代,不仅考生关注考试结果,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亦将目光聚焦于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任何与科举有关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甚至一些本来与科举无关的事情,也被夸大为事关科举及第与否的预兆。

  晋代文士郤诜曾经自豪地说:“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在科举时代,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因传说蟾宫中有桂树,故而将折桂与蟾宫联系起来,又称攀宫折桂。

  正是由于相信鬼神恩怨报应的存在,读书人对掌管科举文事的文昌帝君、魁星是顶礼膜拜,希望他们能赐予功名禄位。能在考场中得到文昌、魁星的保佑,能顺利通过考试。不少贡院、书院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建有文昌阁、魁星楼等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成为所在地文风的物质见证。

  魁星楼为八角二层,始建不详,道光十六年重修(1836年)。

  科举在社会民众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举考试的程序、科举功名等科举元素被泛化为民间习尚,为普通百姓所熟知。

  江苏昆山有听春语的习俗,很多考生用听春语来预测自己的科举仕途。除夕之夜,有人对徐氏三兄弟说“恭喜一门三鼎甲”。后来,他们果然成为三鼎甲,徐元文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徐乾学和徐秉义分别为康熙九年(1670年)和十二年(1673年)探花,兄弟三人均登鼎甲,有史家称赞为“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所未有也”。

  博状元或状元筹是与科举直接相关的一种游戏,一般认为始于南宋,清代比较普及,多作为家庭团圆时的助兴活动,其主要玩法是以六骰掷彩,最小得一注为秀才;其次得三十二注为榜眼、探花;最大得六十四注为状元。

  自唐代开始,科举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题材之一。科举与唐宋传奇小说、宋元话本、明清戏曲、小说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成为才子佳人小说、戏曲的典型模式。

  《郁轮袍传奇》为明杂剧名。该杂剧依据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靠弹琵琶曲《郁轮袍》获得公主推荐而考中解元的故事。

  《绣襦记》为明杂剧。该剧主要描写书生郑元和奉父命上京应试时,在京城结识了妓女李亚仙,双方相爱。后来郑元和床头金尽,沦为乞丐。李亚仙将郑元和接回家里,尽心调养,又激励他发奋读书,结果考上状元,两人结为夫妻。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该剧主要描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借宿相国寺,遇到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人私定终身,但遭到崔老夫人的反对。张生赴京赶考,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与莺莺终成眷属。

  《女开科传》描写的是清初苏州府秀才余丽卿,为取乐青楼女子,招集她们模仿科举,进行考试,以定高下。结果他被人告发官府,被迫逃亡。后余丽卿发愤读书,终于中举做官,与所选青楼女子团圆。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嫁给了他。后来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被镇压于雷峰塔下。白素贞的儿子长大高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续 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