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制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12-14 期号: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李 兵

(续12月7日第706期)

(二)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虽是作为一种选官考试的形式出现,但由于通过科举选拔的对象必须具备应试知识,而他们获得应试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入各级官学、书院、私学等教育机构学习,因此,科举客观上是教育考试。在科举入仕的诱导下,这些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与发展等均与科举密切关联,甚至沦为应试教育机构。

  西晋时设国子学,隋代改为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我国元、明、清三代的中央官学,是最高学府。清代的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

  自唐代开始,逐渐形成“庙学合一”的定制,即文庙与官学合而为一。在北京国子监东侧建有规模相当的孔庙,与国子监连为一体。至明清时期,各府州县基本上都建立了官学(文庙),数量多达千余所,遍布全国各地。由于明代实行“科举必由学校”,士子只有考中,才有资格进入官学学习,因此入官学学习是明清读书人获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必要环节。

  除官学之外,明清时期地方官府还创建社学与义学,主要进行启蒙教育。义学又称义塾,是明清时期为贫穷子弟和少数民族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招收家境贫寒的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子弟。

  在官学之外,书院在唐宋以来的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藏书与刻书、祭祀等功能于一体的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至清末,绵延千余年,数量多达几千所的书院遍布全国各地,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开展科举应试教育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元明清办学不断,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重镇,也是湖南科举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从这里走出了多名进士、举人。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因隐居读书的唐代李渤驯养白鹿而得名。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于庐山国学旧基改建为书院,元明清办学不辍。白鹿洞书院是程朱理学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江西科举应试教育的重要机构。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唐代为李宽中秀才书院,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复修书院,“会儒士讲学”,景祐二年(1035年)赐“石鼓书院”额。元明清办学,山长多是一时之选,所授多为举业。

  考课是书院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山长和各级地方官员轮流主持,定期进行。明清以培养科举应试人才为主要职能的书院,考课多是仿照科举考试的形式进行。目的是训练生徒应试科举的能力。

  私塾是由私人创办的提供启蒙教育的收费教育机构。私塾自汉代就已经存在,历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民间广泛设立的学校,主要承担儿童的启蒙教育任务,是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

  私塾的第一种形式是由一族一村聘请老师教授学生的,称“村塾”、“族塾”。

  私塾的第二种形式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生就读,称“门馆”、“家塾”。

  私塾的第三种形式是由富裕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门教授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称“坐馆”、“教馆”。

  唐宋以来,寒窗苦读——应试科举——金榜题名——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模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也是士子终身奋斗的线路图。这样,统治者利用科举取士诱导读书人埋头苦读,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读书重学风气。

(未完待续)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