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考试中的武举制度

发布时间:2011-11-30 期号: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李兵

(续11月19日第701期)

(三)武会试与殿试

  清代武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武举人有资格参加。考试日期在九月,咸丰九年(1859年)曾一度改为八月。武举会试之后的十日内举行武殿试,具体日期由兵部拟定以后报请皇帝钦定。

  武会试以兵部侍郎一人为知武举,御史四人为监试,兵部满、汉司官各一人为提调。外场考试官四人,以大学士都统、兵部尚书、侍郎及御史主持考试。内场正副主考官二人,以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担任。会试结束后,兵部宴请考试官员。

  武殿试是武科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清代武殿试分内场与外场,内场在保和殿进行。武殿试外场在西苑门外中南海紫光阁进行。考试前,先由皇子骑射作示范。考试分两日进行,前一日试马箭、步箭,后一日试弓、刀、石。

  武殿试外场考试成绩是决定考生殿试甲第名次的主要依据。历科一甲进士均是能开出号弓的考生。

  武殿试一甲及二、三甲前十名均由皇帝钦定。武状元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清代武举自顺治三年(1646年)始行,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殿试109科,录取武进士9000余名,武状元109名。武殿试放榜之日,武科金榜张挂在西长安门外,获赐盔甲的武状元与新科武进士随同张挂的官员一同观榜,之后由巡捕营送武状元归第。

(四)武举废止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文轻武的传统,武举选拔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以及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弊端,如书面考试形同虚设,武举出身的人大多只是骁勇善战的战将,而不能成为运筹帷幄的将帅等。因此,武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从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间,真正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而成为英雄的武举出身者只有唐代的郭子仪、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葛云飞等,完全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总体而言,武举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很大。

  依据清朝科场条例,考生不能兼考文举和武举,二者只能择其一,文武双全的考生多数选择应文举。

  武举主要考查应试者的武艺与技勇,但随着西方先进武器的广泛运用,武举的考试内容已经不适应选拔军事人才的需要。

  武举考生大多有勇无谋、鲁莽强悍,道德素质也普遍较差,这是导致武举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十六日发布谕令,认为武举的考试内容于战争无用,为讲求实际效果,决定废除武举,武举永远废止。

(续 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