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乐道

发布时间:2011-11-02 期号:

肖 川

  有一个成语叫“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其意指:虽然处境贫困,但仍乐于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准则。

  不可否认,安贫乐道作为一种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还是令人感佩和景仰的。但贫困毕竟不是一种值得肯定、值得夸耀的生存境况。一个社会存在贫困的人群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高,如果这个贫困的人群还包括这个社会中的一些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话,更说明这个社会的文化生态一定是有问题的。因此,我更愿意提倡“安平乐道”。安平,即安于平淡,安于平凡,拥有一颗平常心;“乐道”,即乐于过内心的生活,崇尚精神的价值,坚守自己的理想、信仰和立身行事的准则。

  在今天,要践履安平乐道的生活准则,首先要学会安静地生活。这对爱热闹的人尤其必要。“热闹”在汉语中是一个褒义词。因此,就有“看热闹”、“凑热闹”,人们就喜欢热热闹闹。热闹与喜庆仿佛如影随形。不热闹就要人为地制造出热闹来。所以就有“闹新春”、“闹元宵”、“闹洞房”,倘若能达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的效果,那就再好不过了。仿佛热闹必然关联着繁华、兴盛和荣耀。不计成本爱热闹其实是面子工程,是虚荣心在作祟,是不够理性和不够自信的表现。热闹是给人看的,热闹也只是一时的,内心的寂寞却只有自己知道。学会安静地生活,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谛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其次就是要鄙薄奢华,过一种朴素的生活。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突破了自然经济时代自然地缘的局限和自然血缘的制约,却又宿命地受到物的统治,它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却又陷入了“对物的依赖”。物质的丰富与人为物役的程度成正向发展着。当下各种广告极尽奢华、充满蛊惑的语言,点燃着人心中的贪欲。

  我很反感穷人乍富的浅薄。不管多么富有,节俭总是一种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千古不易的真理。我时常记起爱因斯坦说过的“我总觉得我占有的人类财富太多”。古人说得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勤俭是持家之本、富民之道、兴邦之策。有道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之所以能养德就在于清心寡欲能使人更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良知在淡出的物欲中得以彰显。在文明社会里,节俭并不是寒酸小气,而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鄙薄奢华,过一种朴素的生活并不是要人成为苦行僧,而是要努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

  享受并不等于奢华,而在于对生活品质的细节把握。相反,少了物质上的累赘,心灵才有活泼自在的空间。就像哲学家所说的:“拥有即是被拥有”,占有的物质太多使自己成为提不起也放不下的奴隶。浮躁和浮华早已把我们的心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们如何可能触摸真正的自我,并以这种自我来触摸时代与社会的真正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任由奢华之风盛行,那总有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悔恨的眼泪。但愿我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在资源相对匮乏和人口众多的社会背景下,提倡勤俭节约已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最后,推崇从容简约的生活,为了促使每个人从点滴做起,需要更为精细的制度建设。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暴富之人,自然不乏靠合法经营致富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钻政策空子富起来的。财富的快速敛聚,钱来得容易,挥霍也就大手大脚。也正是这样一些人败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使得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这反映出我们在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引导合理消费上有效监管制度的缺位。我相信一定可以设计出这样的制度:拥有的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过度消费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畸形消费、过度消费只能导致GDP的虚高,导致资源的进一步稀缺,而不能提高一个社会的经济净福利。相反,还会推高生活成本,导致竞相攀比,从而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安平乐道,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不难想象,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是“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诗意,还是“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的禅机;也不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旷达,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淡定,离开了安平乐道的生活态度,断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