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诠释

发布时间:2011-09-18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曙光

户外,夜幕低垂,秋意浓郁,碧蓝的天空上,一轮圆月己然光华四射。凝视玉盘一般的月亮,虽然明知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物理的球体,上面既无宫殿、嫦娥,也无桂树、玉兔和吴刚,然遥遥望去,那深蓝夜色中皎皎洁洁、影影绰绰的月亮,一种高洁之美、阴柔之美、和谐之美,油然浮上心头,引起一种莫名的情愫:往世与今生、当下与未来、前人与今人、自身与亲朋,乃至圆满与残缺、充实与失落、幸福与伤感、希望与忧患,象一池无论如何也稀释不了的千年醇酒,都融通在一起了。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月亮早就是沉积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符号,即使经历欧风美雨的吹打、科学技术的祛魅,月亮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也未能减轻。每年中秋,人们都相邀望月、赏月。既是望月、赏月欣赏美景,又何尝不是由月亮起兴,抚今吊古,感念世事,怀念亲人,表达美好的祝愿或离情别恨。这一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己然与现代生活并行不悖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正是由于现代生活的竞争、紧张、功利和浮躁,每个人都有的康德所说的形上的倾向,才越要借助中秋节得以表达和实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恰是一年中秋时分,酷暑己过,寒冬未至,五谷归仓,瓜果已熟,天高气爽,似水流年而唯独月华照人,此情此景,让人的情绪陡然激发,而急欲表达、宣泄、挥洒,于是有了中秋赏月,有了家人和亲朋好友之间一边举头望月神游天外,一边共话桑麻互诉衷肠。由此,人们的情感得到抚慰,心灵得到滋润,愿望得到彰显,生命得以共契,一代又一代人由此情感纽带和人文仪式而维系在一起。

“秦时明月汉时关”,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依旧,但它在人们心中却己经历了三种形象了。一是原始宗教崇拜的月亮,二是人文的月亮,三是科学的月亮。宗教的月亮是人们膜拜的神明、神灵之物,它将清辉洒满人间,人却无法企及。它在冥冥之中或许决定着人的命运吧!中外都曾出现过拜月教,对自然物体特别是太阳、月亮乃至山河大地、风雨雷电的崇拜,在原始民族那里,应当比比皆是。先民以拟人化的想象与大自然沟通并试图赢得它们特别的保佑和眷顾。有民俗家说,中秋赏月就来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但它在中国大概很早就人文化了,虽然与神或仙联系着,中国人却从来对此将信将疑,并不特别地考究。什么是神?古人讲,阴阳不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可见,神就是人的知性难以企及的大自然的和人文的奥秘,这奥秘也是伟大和智慧的源泉。所以,月亮,人们更多地还是将其作为自然的神奇、上天的赐予和情感的寄托。它同时也让人知道天人感通而又银汉迢迢难渡,“天意从来高难问”(张元干),何况“高处不胜寒”(苏东坡),既然天人相隔,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那就不如顺其自然,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的美景之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或由月亮发思古之幽情,感念世事之纷繁、亲情之可贵,这就是月亮的第二种形象即人文的形象。第三就是科学了。在高倍望远镜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布满坑坑洼洼的物理的球体,上面没有任何生命,且人类早就凭借宇宙飞船登临其上,与其零距离接触了。然而,难道知道这一点,我们就只能以科学的眼光看月亮、看太阳、看宇宙中的一切吗?如此,我们看他人,看自己,甚至看情人时,是否也要看到他们皮肤的毛孔、皮肤下的骨骼和五脏六腑,才算看到真正的对象了呢?

月亮有多种形象,多重意义,月亮的宗教诠释、人文诠释和科学诠释都有其道理,那就让这些诠释和意义各得其所,互斥而互补。然在月圆之夜,还是让人文的月亮光耀世界,让千里万里共婵娟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