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昆山徐氏的科甲传奇

发布时间:2011-08-24 期号:

吴根洲

  昆山是江苏的“东大门”,东与上海相邻。经济发达的昆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个科举强县。清代顺治十六年状元徐元文就是昆山人,以他为开端的昆山徐氏在清初几十年间谱写了一段科甲神话。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出生于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统治时期。先祖居住在江苏苏州府的常熟县,后来迁居昆山。他的曾祖父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一个四品官。祖父和父亲都是贡生,舅舅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

  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元文考中举人,5年后考中进士第1名——状元,年仅25岁,是清代最年少的状元之一。徐元文的大哥徐乾学一直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才考中进士,名次也很高——探花。康熙十二年,他的二哥徐秉义也高中探花。清初诗人王士祯在他的《池北偶谈》中专门记载道:“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所未有也。”

  明清科举考试,殿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一甲进士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徐元文三兄弟分别考中状元、探花,所以被称为“同胞三及第”。一甲进士仅有三人,人们也常常把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比喻为鼎的三只足,称之为鼎甲,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又号称“兄弟三鼎甲”。

  其实,同胞三兄弟都考中一甲进士,不仅整个明代没有,整个清代也仅此一例。就是同胞两及第也仅有来自江苏阳湖县的一对兄弟,哥哥庄存与在乾隆十年考中榜眼,弟弟庄培因在乾隆十九年考中状元。因此,“昆山三徐”的科场成绩在明清历史上是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

  昆山徐氏不仅同胞三兄弟位列鼎甲,亘古未有,而且他们的子侄在科场上也有上佳表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炯中进士二甲第5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徐树榖中进士二甲第13名,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徐树本中进士二甲第2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徐树敏中进士二甲第27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树屏中进士三甲第94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徐骏中进士二甲第8名。30年间,三兄弟的子侄6人高中进士。

  明清科举时期,人们常说的“五子登科”就是指一个人的五个儿子都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在清代出现了20多例“五子登科”、4例“六子登科”、2例“七子登科”,但是,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的“五子登科”仅有1例,就是徐乾学的五个儿子:徐树榖、徐炯、徐树敏、徐树屏、徐骏。

  徐元文兄弟子侄在50多年间考中进士多达9人,既有明清所仅见的“同胞三及第”,又有明清独一份的全进士“五子登科”,昆山徐氏科甲在清初真是盛极一时。以致于昆山一带在清初流传着一句民谚:“带叶黄瓜李,不如一个大荸荠。”意思就是说,昆山的戴、叶、黄、顾、李五个世家大族,在清初被一个后起的新贵徐氏完全盖过了风头。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科甲大族,在雍正八年(1730年),随着徐乾学幼子徐骏因“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触犯“文字狱”被杀,昆山徐氏家族迅速地衰败、沉沦下去了。此时距离徐元文考中状元仅仅70年,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