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唐代的科举服务业——进士团

发布时间:2011-08-17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李 凤

 

  进士科在唐代很受重视,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寒门书生,一旦考上进士,都是非常荣耀、值得庆贺的大事。放榜以后,新科进士要参加一系列礼节仪式和庆祝活动,如拜谢座主、参谒宰相、曲江宴集、雁塔题名等。这些活动每次都是由士子们自发聚集形成的,没有官方人员负责组织,而新科进士们人生地不熟,且大多长于读书而疏于世故,要他们往来奔走,张罗酒宴,也是比较困难的。鉴于这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中唐以来,长安的一些“游手之民”组织起来,专门为新科进士们提供各种服务,并从中牟利,被称作“进士团”。

  进士团的第一项业务,是赍送榜帖。所谓“榜帖”,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是官方在统一放榜以外,分别发放给考生的录取公文。考生在报名之初,必须将自己的家庭住址和临时落脚点上报存档。放榜以后,进士团通过一定门路获得这些资料,并将赍送榜帖的差事包揽下来。

  考试结束以后,考生一般会留在京城等待放榜,但也有部分家住近郊或发挥不好、登第无望的考生径自回乡。对于前者,进士团只需将榜帖交予考生本人即可,而对于后者,则需要专程跑一趟,送到考生的家乡。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吏部尚书王起知贡举,长安周边的盩厔县有一个考生名叫高退之,他考完最后一场策论,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好,便径自回乡了。不想正在苦闷之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进士团送来了榜帖,才知道自己竟然中了进士。惊喜之余,他在诗中写道:“何事感恩偏觉重,忽闻金榜扣柴扉。”

  进士团赍送榜帖,会收取一定的报酬,至于是明码标价还是任人打赏,则不可查考了。他们在送榜之余,还会通知考生到一个固定的地点集结,以便统一安排接下来的活动,这个集结场所便是进士团事先开辟好的“掘金地”——期集院。

  期集院产生之初,应该和拜谢座主的仪式有关。所谓座主,就是这一科考试知贡举的人,亦即主考官。新科进士们能够登第,离不开主考官的“知遇之恩”,所以放榜以后,按例都要拜谢座主。这不仅是科举考试的“余兴节目”,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确定座主门生之间以及同年进士之间的师友关系,为以后同朝为官、彼此照应打下基础。由于上述原因,“拜谢座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新科进士人员分散,难以集结,座主事务繁忙,且身为尊长,不便出面,一切便由进士团打点。为了便利起见,进士团先在座主宅邸附件租下一处院落,各地进士均到此集合,故称“期集院”。等进士们到齐以后,便一起去拜谢座主,然后约定日期,由座主率领去参谒当朝宰相。

  新科进士出行,进士团负责喝道开路。据《唐摭言》记载,秘书监薛逢晚年厄于宦途,很不得志。有一次,他骑着一匹瘦马走在上朝的路上,正赶上放榜,进士们缀行而出。前面开路的进士团人员见薛逢一副落魄的样子,大声喝道:“回避新郎君!”薛逢不觉失笑,遣人上前说道:“报导莫贫相,阿婆三五年少时,也曾东涂西抹来。”“报导”是当时对进士团前导的称呼,薛逢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及第,其后仕途一直平平,说这样的话,既表达了他对进士团势利嘴脸的厌恶和蔑视,也有些无奈自嘲的意味。

  拜谢座主、参谒宰相等仪式,都有一整套固定的繁文缛节,是非常严肃的官方活动。但张设贡帐、准备酒肴等具体事宜,还是由民营性质的进士团一力承担。其见缝插针的渔利手段,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与接下来一连串的“狂欢式”宴集比起来,送榜喝道、帮衬官府的收入,无疑只是“蝇头微利”。

  唐代的进士科放榜多在春季,京都长安烟水明媚、风光旖旎,新科进士们本都是文人雅士,再加上官方的奖掖、民众的追捧,当然也包括进士团等商家的推波助澜,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宴集活动应运而生。这些宴集名目繁多,除了广为人知的曲江春宴、杏园探花、雁塔题名,尚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毬、牡丹、看佛牙、关宴等,凡此种种,不可胜计。而这些宴会的主要筹办者,便是进士团。据《唐摭言》记载,大中、咸通(唐宣宗、懿宗年号)年间,进士团发展极盛,当时的“酋帅”(负责人)叫何士参,由他主办的大小宴会极尽奢华,“水陆之珍,靡不毕备”,甚至第一年宴会刚完,便开始为来年做准备了。

  综上所述,进士团小到送榜喝道,大到张罗宴席,上为官府帮衬,下与青楼勾结,其业务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进士活动的所有环节。这种奇特的“科举服务业”如此兴盛,其根本原因在于唐代政府对科举的重视,以及相伴而来的民众对进士的追捧;此外,唐代开放的社会文化风气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