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织成柔情

发布时间:2011-08-06 期号:

靳澍春

  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恢复是继承与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佐证。而在传统文化节日当中最具想像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当属“七夕”节。

  “七夕”是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广、最为普遍的说法就是关于牛郎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与女子“乞巧”的传说。现在有人也称“七夕”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的形成,最早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写到牵牛和织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还只是作为星宿来描写的。直到汉代,才演绎为牛郎、织女的感人爱情故事。关于这个爱情故事的诗句有很多,如(五代·后唐)杨璞的《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还有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而最为著名的当属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实际上,牛郎星和织女星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相会”的,只是被人们用来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许下爱情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清初剧作家洪昇据此创作出了著名的剧本《长生殿》。

  南北遥遥如隔嶂,含情脉脉长相望的“七夕”节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超跃了封建思想束缚的爱情观念,又以一种传统意识形态为支柱,体现了人类坚守感情终贞不渝的精神。愿爱情永远真诚而永恒,如诗经中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