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金殿传胪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1-08-03 期号: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冯建民

  明清科举会试,进士一甲共3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据《明史·选举二》记载,二、三甲进士的第一名,往往被俗称为“传胪”。“传胪”最早称为“胪传”,《庄子·外物》篇说:“大儒胪传曰……”《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将其解释为“上传语告下曰胪”。《辞海》中对“传胪”的解释是:“胪,传也。同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叫胪唱,也叫传胪、胪传。”《辞源》则对其讲得更为详尽具体:“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胪传。其制始于宋代雍熙二年,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阁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称为传胪。”宋代杨万里的《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中有:“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明代沈受先《三元记·及第》载有:“金殿传胪第一声,三元连中占魁名”的精美语句。这都彰显了金殿传胪对于新科进士们是何等的期待与荣耀!

  朝廷为了宣扬重视文教和人才选拔,对于金殿传胪这种仪式格外重视。对于传胪的具体程序和人员任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明代,传胪之日,状元佩戴二梁冠(古代以冠上梁数区分官职级别。唐宋四品﹑五品官为二梁,明六品﹑七品官为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肩披锦绶,头戴纱帽,手持槐木笏,腰系光银带、药玉佩,脚穿朝靴、氈袜。其余进士头戴方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皂纱垂带,身穿深蓝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手持槐木笏,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这些服饰冠带皆为廷试后,国子监颁发,用于传胪之日穿的。等到上表谢恩、谒先师行释菜礼完毕之后,这些巾袍还须送国子监收藏。清代的传胪仪式更为隆重。传胪之日晨,銮仪卫设卤簿于殿前,乐队陈列。礼部、鸿胪寺设黄案,一于殿内东楹,一于丹陛上正中。王公百官按序排列陪位侍班。新科进士穿戴朝服,顶镂花金座,上衔金三枝九叶,按照名次奇偶序立于东西丹墀末。届时,礼部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乐队奏中和韶乐隆平之章,玉阶下鸣鞭三响。然后,读卷等官北向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进殿奉东案黄榜,授于礼部尚书,尚书奉榜陈于丹陛正中黄案。鸿胪寺官引各位进士就位,跪听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官唱一甲一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某人,出班右稍后跪,第三名某人,左又稍后跪。每个人名唱三次。唱到二、三甲某等若干名时,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名完毕,奏中和韶乐显平之章,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礼成,皇帝还宫,礼部尚书奉黄榜于云盘置彩亭内,行礼作乐,校尉举亭,前有黄伞鼓吹开道,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于长安街,三日之后,黄榜恭送内阁封存。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金殿传胪仪式是极为庄严隆重的,所有的程序与步骤可谓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稍有失误,就要受到处罚。从这种隆重的仪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朝廷对兴学重教、选贤任能的重视,又能看到其中的封建等级格外鲜明,一甲进士所受的待遇和荣耀远在二、三甲进士之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科举时代,社会上下读书人对处于金字塔尖的状元、榜眼、探花是多么的向往与崇拜了。也正是这种金殿传胪的荣耀与魅力,才引诱天下读书人皓首穷经,积极应举,久而久之,在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上烙上了永不能割舍掉的“状元情结”。虽然,科举废止百余年了,但社会大众的“状元情结”依然根深蒂固,已经沉淀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