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苦与乐

发布时间:2011-03-02 期号:

刘 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中国历代诗歌和蒙学教材中,告诫学子刻苦学习,考取功名的诗句警语不胜枚举,俯拾即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在告诫自家子弟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后半生获得社会的尊重、良好的声望和富足的生活,前半生则必须要“吃得苦中苦”,并要“以苦为乐”,这才是通向理想生活的不二法门。
  中国古人,对于读书的苦与乐确实看得很开。苦与乐有时也不完全对立,对于一个有志于功名的人来说,是苦是乐,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但苦于家贫,没有纸笔,便以黄土扫墙来练字,开元年间考中进士。大诗人白居易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早年逢战乱,颠沛流离,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致口舌生疮。
  以上所举之例,均为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他们为应科考苦读如此,其他人则更不必说了。在刻苦读书的芸芸众生之中,用极端的方式挑战命运的人不胜枚举。清浙江海宁人查嗣韩,家赤贫,为了日后一举成名,十几年苦读不辍。据载,他经常读书至深夜,每当“夜分欲睡,辄举火灼两臂,至无完肤”,后康熙年间终中榜眼。南宋张孝祥年轻时勤奋好学,书房旁有一池塘。夏日池塘中的蛙叫声干扰了张孝祥的读书,他随手拿了一只砚台掷入池中,传说此后池中青蛙再也不乱叫了。张孝祥考取状元后,人们将这个池塘称为“禁蛙池”。
  晚清实业家张謇,苦学几十载,42岁终中状元。其子回忆父亲的读书生活,真是“苦不堪言”:塾中一到夏天,蚊子多得很。我父每夜点了一盏油灯写字读书,桌子底下的两只脚,差不多作了蚊子的饭菜,个个不住嘴地大吃特吃。我父亲苦不胜言,后来想得一法,搬了两只空坛子,摆在桌子底下,把两只脚伸进坛里去,蚊子就没办法侵扰了。
  悠悠千载,读书固然艰苦,但求取功名者却趋之若鹜;古往今来,成功者更如“大浪淘沙”。如果只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但不能在苦读中找到乐趣,读书便味同嚼蜡,要想成功也难。古人读书之乐事归纳有三:
  一是可以走出书斋,四方游历。李白浮洞庭,游潇湘,登太行,与天下才俊豪杰切磋结交。杜甫游浙东,登齐鲁,寻燕赵。这种经历开阔了眼界,激活了心智,即便于功名无益,亦是人生一大乐趣。
  二是可以广结志士仁人。杜甫与李白、高适等人诗赋唱答,惺惺相惜。在日后艰苦的岁月中,几个伟大的灵魂相互思念,孤独寂寞时隔空神交。这成了他们坎坷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三是成功后的喜悦。“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用八月飘香的桂花比喻科举考试,而士子金榜题名则为“折桂”。一次次一朝登科的期盼,幻化成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美景,在漫漫长夜里,伴随一代代读书人甜甜地进入梦乡。
(2011.3.2)(629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