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科举观

发布时间:2011-01-05 期号:

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宋巧燕


  黄宗羲(1601—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经史百家、天文、历算、音律、释道、农工无不深究。处于易代之际的黄宗羲深痛科举之弊,对科举的批判尤为激烈,并积极探求完善的人才选拔途径。
  黄宗羲青少年时期即游学各地。和明末大多数士人一样,他以八股时文为首务,希冀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他在《寿李杲堂五十序》中说:“余束发(束发,一般15岁左右)出游,遍交当世之士。是时承平日久, 贤豪仟仟, 满盈江湖,莫不危举艺文,共矜华藻。场屋时文之外,别有诗古文。”《怀金陵旧游寄儿正谊》诗曰:“南中游学日,犹及盛明时。朝入时文社,暮拈分韵诗。” 黄宗羲游学以八股时文为首要,另兼诗古文,并流连于明末泛滥的时文社,与社中同志互相切磋、研习科举时文。
  后来,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被下狱致死,黄宗羲进京讼冤,目睹明廷的黑暗腐败。回乡后,黄宗羲专注学术,将明廷之弊归因于科举,开始思考变革途径。《清史稿》卷480称他:“归,益肆力於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入清后遗民身份的黄宗羲对科举持非常鲜明的批判态度,他认为科举是导致学术、史学、文学衰颓,人才匮乏,思想文化禁锢的根本原因。如他认为科举是“抄撮之学,陷溺人心”(《姚江逸诗序》),“科举盛而学术衰”(《李杲堂文钞序》),“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补历代史表序》),“科举盛而人才绌”(《陈夔,献墓志铭》),“自科举之学一定,世不敢复议,稍有出入其说者,即以穿凿诬之”(《易学象数论序》)。类似的批判性文字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黄宗羲认为科举对文学的发展起到抑制和阻碍的反作用。他认为明文难以超越前代,科举是罪魁祸首,“此无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 “而叹有明之文,莫盛于国初……。国初之盛,当大乱之后,士皆无意于功名,埋身读书,而光芒卒不可掩。”(《明文案序上》)他认为明文在国初最盛,是因为受到科举的负面影响最小,而后明文一直衰落,是因为科举兴盛致其如此。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对科举中的八股时文等持激烈的抨击和批判态度,并就其弊端作出了极端的反应。他说:“士子选场屋之文及私试义策,蛊惑坊市者,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他认为那些热衷时文策论编选、出售谋利、蛊惑图书文化市场的士人,应该得到“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这样极其严厉的惩罚。
  入清后遗民身份的黄宗羲一直坚持讲学,以学术为旨归,摒弃科举,但他却没有反对他的弟子们通过科举入仕。他在浙江绍兴创办甬上证人书院,前后讲学达8年之久,期间其弟子相继科举腾达者无数,最终因中举仕进的人太多,书院停办。
  深究黄宗羲的科举观可发现,其实黄宗羲并不是绝对地反对科举,也并不是全盘地否定科举。他只是反对单一的以科举取士,提倡建立多途径的人才选拔制度。他在《明夷待访录·取士下》中提出了“取士八法”:科举,荐举,太学,任子,郡邑佐,辟召,绝学,上书。“八法”中科举居于首位。可见,黄宗羲还是肯定和承认科举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对于科举制度,黄宗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着眼于经世致用,反对以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见,黄宗羲并不是反对和否定科举,而是反对和否定明清科举考试的人才选判标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