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吕留良“失脚”科举

发布时间:2010-12-01 期号:

漳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宋巧燕


  吕留良(1629~1683),清初浙江著名学者、诗人和时文评论家,暮年削发为僧。生活于易代之际的他及其家族遭遇本就波澜曲折,屡遭劫难,其殁后所遭受的冤狱更是震惊朝野,让人不由得叹息世事难料,命运无常。
  吕留良自幼聪慧过人,崇祯时即有文名,并组织文社。明亡,与兄愿良、侄宣忠一起招募义勇,投入两浙抗清斗争。兵败后,宣忠被清兵杀害,留良则遁迹田园。顺治十年(1653),25岁的吕留良改名光轮,参加清廷科举考试,“每试辄冠军”,得诸生,于是声誉鹊起。吕留良非常擅长八股时文的写作,深得其精髓,此后从事时文评选,颇负盛名。但清初朝代易鼎之际文人思想中非常典型的遗民心结却时时纠结在吕留良心中,鞭笞着他的灵魂,使他对自己往年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痛加反省,悔恨不已。他每每以“失脚”来比喻这次考试,如《看宋石门画辋川图依太冲韵》“万马搜山失脚来,每阅此图辄三喟”,《喜高辰四至遂送之闽》“失脚下矶今欲返,船过为报富春渔”,《衡阳周令公同孟孟举过村庄小饮赠句次韵奉酬》“不爱轻肥犹失脚,他年马上笑吴云”。他在康熙四年(1665)所作《耦耕诗》全诗为:“谁叫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这些诗皆表达了吕留良对参加清廷科举考试难以名状的痛悔之情。
  康熙五年(1666)春,为了摆脱因“失脚”带来的精神苦痛,吕留良做出了一件让时人感到无比惊愕的事情,向学使者陈执斋辞去诸生资格。后来在康熙十七年与十九年,吕留良两次不应朝廷“征辟”,最终决意出家为僧。吕留良有诗曰:“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何曾不照人。”上下联各暗喻“清”、“明”两王朝。对吕留良自弃诸生的行为,后来的雍正帝对此可是深恶痛绝的,他说:“按其岁月,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有如是之怪诞无耻,可嗤可鄙者乎?”
  自弃诸生、绝意仕进的吕留良却并没有完全绝迹于科举,而是一度热衷于评选八股时文。其评选的八股时文是当时极受欢迎、销路极好的科举“复习资料”,这却在其逝世后四十多年给他本人和其家族带来了莫大的横祸,给雍正帝发起一场文字狱提供了凭据。一科途屡不顺的湖南书生名曾静者,偶然买到吕留良评点的时文选本,受到其中“华夷之别”等思想的影响,书生意气,热血一时沸腾,贸然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其谋反。后曾静口供中将自己谋逆的思想缘由归罪于吕留良评点的时文,认为吕留良时文评点“所讥诋本朝处,又假托《春秋》之义,以寄其说于孔子口中,所以不得不令愚人信其实。”这一场很幼稚的谋反案最终付出惨重代价的是吕留良家族,吕留良和其子吕葆中被开坟掘墓,戮尸枭示,幼子吕毅中被斩立决,孙辈被发配东北边疆宁古塔为奴。“戮尸枭示”,这可是封建社会中对罪大恶极者施以的严厉的刑罚了。吕葆中还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的榜眼。此案牵涉之广,处罚之重,影响之大,缘由之怪诞,特别是理由之牵强,为清代三百年所未有。而此案的真凶曾静等人却得到雍正特赦,无罪释放。这样的结果恐怕也是亘古所未有。
    吕留良“失脚”科举后所从事的时文评选活动,竟然酿成如此横祸!也许祸根早就在他自弃诸生时埋下了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