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汤巡抚汤斌

发布时间:2010-10-15 期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是清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而汤斌是个例外。他25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官阶要比知府大得多,年俸千两,但他死后,家中只有8两银子,如此清贫令人感叹。
生逢乱世
立志为民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生于1627年,适逢明末,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动荡,矛盾丛生。汤斌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汤祖契幼有神童之誉,对诗经有很深的造诣,为人慷慨讲道义,全家国忠孝之礼,乐善好施,家人却省吃俭用,朴素执家。在汤斌十一岁时,豪绅抢夺了家产,从此家道中衰。父亲便亲自手抄《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数百篇,教授课业。汤斌深知自己能够读书来之不易,所以每章书必熟读后才肯去休息。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汤斌以后的人生和为官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末农民起义时期,感悟世道的艰难,民生的困苦,汤斌立志长大后做个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官。
  雄厚的功底使他科场顺遂。清顺治五年(1648年),汤斌参加乡试中举人。顺治九年(1652年),汤斌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及第,选庶吉士,充国史院检讨。从此,汤斌步入仕途,开始了其廉洁为官的人生之旅。
  在十二年的宦海生涯里,他获得诸多绰号,如“豆腐汤”、“三汤巡抚”、“汤青天”等等,颇耐人寻味。
“煮不出官味”的
潼关副使
  顺治十二年,汤斌赴任陕西潼关道副使。为不惊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匹骡子,主仆各坐一匹,另一匹驮着两副破旧被褥和一个书箱。怀揣兵部牌票,象穷书生赶考似的来到潼关,二人说明来由,不由得引起守关官员的怀疑:行李简陋,人马俱瘦,哪像新官上任。守关官员于是脱口而出:“把你放在锅里煮也煮不出官味来。”汤斌拿出当朝牌票、名帖、凭文,守关官员目瞪口呆。
  汤斌到任后,了解民情,打击豪绅,处理弊案,仅三个月时间,使民情有所诉,民意有所达,冤情有所伸,土豪劣绅不敢再作恶,“汤青天”的美誉因此传遍千家万户。
“三汤巡抚”
  康熙十二年,汤斌赴任江宁巡抚,这是一个做官发财的黄金宝地,“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看来皇帝对此也心知肚明,只有派汤斌这样“实心任事”的官员才放心。在巡抚任上,“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而其日给惟菜韭。”他为官刚正清廉,生活俭朴,每日只食青菜豆腐,不沾鱼腥,人送雅号“豆腐汤”,也有人戏称他是“三汤巡抚”,意思是“为官清正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黄连汤、益属民复元气如人参汤”。他不仅自己生活清苦,家人的生活亦如此,有一次他翻阅家中账册,发现买过一只鸡,问明缘由,便罚儿子跪颂《朱子家训》,并告诫说“天下哪有不食草根而成就大业的读书人”,甚至讲明道理:这里不比家乡价钱便宜,不能贪得口腹之欲,随后便将其发回老家河南睢州。
  康熙二十五年为太子“择辅导臣”,朝臣荐举汤斌,康熙表示首肯:“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于是“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汤斌赴京“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
  他离任时带回的东西,除因“吴中价廉故”,增加了一部二十一史之外,仍是赴任时携带之物。
  汤斌曾自提对联“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以示自己为官清廉的决心和抱负。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虽身居高位,仍廉以自守,魂归故里后留下的也只有一世清名、两袖清风。台湾史学家高阳称他是“大清第一清官”。后人也有诗赞道:“日食‘三汤’本姓汤,心怀美德自然香。为官甘吃人间苦,乐得万民享福康。”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