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处,失而不再

发布时间:2010-08-13 期号: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铁 铮


  一位家长向我诉苦:孩子小的时候,自己正忙,没工夫理;现在自己有工夫了,又轮到孩子不理家长了。另一位家长感叹:孩子整天在身边晃悠时,总嫌他烦;前几天出国了,想让他烦都没机会了。
  是啊,亲子共处的机会,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了。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光靠血缘恐怕是不够的。即便是与生俱来的那部分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也需要不断地增进和加深。而增进和加深的主要方式就是多多接触、深入接触、广泛接触。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
  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如何,除了与接触的方式方法等因素有关外,一般说来和接触的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接触的时间越多,感情相对越紧密。而感情的亲疏,又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感情好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是健康的。
   亲子共处除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外,还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一是接触多了,对孩子就更加熟悉和了解。有人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还能不了解吗?不一定啊。如果不经过必要的接触,你恐怕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二是接触多了,可以对孩子起到身教的作用。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家长的言行都会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又非常重要。有时家长的行为比说教一百句都管用。三是接触多了,容易及时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孩子上大学离开了家,很长时间不回来一次,打电话也会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此时的家长就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了,想管也管不了。
  与人交往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在许多情况下,直接交往更利于沟通。即便是间接交往,也需要直接交往奠定的基础。家长和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小的时候,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家长要抓住时机,多和孩子接触、多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在一起。
  家长和孩子的接触和交往,有其特殊性。小孩子是弱势群体,事事时时依赖父母,需要家长的呵护与关心。这个时段如果家长不到位、常缺位,孩子就会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变得疏远。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再来补这个课,难度就大多了。一些从小不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一些很小就整托、寄宿的孩子,独立性虽强,但和家长的感情相对也会差点。
  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他们需要家长时,家长没工夫、没耐心搭理他们,就会丧失培养亲子感情的机会。孩子长大了,家长的内心空虚了,需要孩子来填补了,轮到孩子没工夫、没耐心了。
  有人以为亲子感情的培养主要是孩子幼儿时期、童年时期的事儿,还报了这样那样的亲子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它还应该包括少年、青年时期了。即使孩子已进入成年阶段,父母也需要和孩子增加接触和深入交往。
  有的家长犯憷和孩子打交道。有的做教师的,多少个学生都管教得了,但对自己孩子却束手无策。说多了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实话,和孩子打交道的确是门学问。这门学问要学,更要实践。
  当然,培养亲子感情不是简单地黏在一起,也不是一切包办代替。正确含义应该是通过和孩子的多多接触、广泛接触、深入接触,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感情,增加双方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长大是早晚的事儿,离开父母也是早晚的事儿。亲子直接交往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以工作忙、应酬多、负担重等为理由,放弃和孩子交往交流的机会,也不能把这种机会完全推给妻子或者丈夫。
  亲子交流也有技巧问题。只是一厢情愿或者只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要尊重孩子,正确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不是附属品。
  时间是挤出来的,机会是创造出来的。有些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孩子一旦长大了,一旦离开你了,再想也只能是空想、幻想、妄想或者畅想了。
  现在正值假期,正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最佳时期。希望父母们抓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