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和张居正

发布时间:2010-08-04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李 凤


  汤显祖和张居正,都是明朝末期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文坛奇才,创作了包括千古绝唱《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被后世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一个政界翘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几乎席卷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汤显祖比张居正小二十多岁,算得上是晚辈,但他考取功名的时候,却丝毫不买张居正这位前辈的账,张居正失了面子,免不得暗地里拆些桥,使些绊子,汤显祖的科考之路,于是艰辛起来。其中纠葛,不乏耐人寻味的地方。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世家,且天资聪颖,隆庆四年(1570),年仅21岁的他就中了举人。本以为从此一帆风顺,却不料接下来的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万历五年(1577),汤显祖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便和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撞上了。张居正有六个儿子,满心希望他们各个青云直上。其中,张敬修于万历元年中举,万历二年会试却落第了,气得张居正取消了本科选拔庶吉士的决定。万历四年,另一个儿子张懋修又在乡试中落了第。张居正失望之余,不得不亲自出马,为儿子们的前途谋划,于是决定拉拢几个当时声名在外的青年才俊,给他的儿子们撑场面。撑场面自有“场面费”,一边儿帮衬着名门贵胄,一边儿自己也就上去了。这在当时的才子们看来,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这万众瞩目的机遇,恰恰落到了汤显祖和另一个叫沈懋学的人身上。
  万历五年,汤显祖、沈懋学和张居正之子张敬修、张嗣修同科考试。此前,汤、沈二位在友人姜奇方的引见下,已经互相认识,并结识了一同赶考的某江陵举子,声称是张居正的族叔。这位族叔跟汤、沈二位说:“两位入京,相国(张居正)殷切地希望能见你们一面。”张居正是大官儿,以前又并无接触,汤、沈受宠若惊之余,不免思量其中蹊跷,便有些犹豫不决。于是,那位族叔又说:“不必明面儿上见,只说是来见我,让相国在屏风后瞧一瞧你们就行了。”安排这次会面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姜其方。他是张居正儿子的老师,又是汤显祖的朋友。于是他居中牵线,设计让张氏子弟们先准备着,然后亲自去劝汤显祖晋见张居正。汤显祖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最后落第而归。相比之下,沈懋学就“识好歹”得多,结果荣登榜首,成了状元。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原拟二甲第一,被万历皇帝生生改成了一甲第二,可见这位皇帝陛下,也是相当识时务的,至少比汤显祖识时务得多。
  万历八年,汤显祖又一次准备参加会试。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不计前嫌,带着乡人王篆再次前往结交,并许诺给汤显祖状元之位。汤显祖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这次义正词严的拒绝,同样给他带来了名落孙山的后果。之后的廷试,张居正任读卷官,经过一番拨弄,张懋修中了状元,张敬修也以二甲十三名登第。如此明显的徇私舞弊行为,在士林中引起了轰动,坊间纷纷传言张懋修的卷子是张居正代作的,并有无名氏作诗道:“状元榜眼俱姓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可见当时科举的不公和张居正父子的霸道,已经激起了众怒。不过,正是在这种乌烟瘴气的风气之下,汤显祖的高风亮节才更加难能可贵。
  透过汤显祖和张居正的这段纠葛,晚明科场官场的腐败可见一斑。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以整顿吏治留名天下,而他自己和他教育的孩子们却德行有亏,这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汤显祖一介文人,面对污浊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喊什么口号,也没有抱怨什么,只是温和却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操守。这两个人的交锋,是晚明士林不同追求者之间矛盾的缩影。事实上,这样的公案,在正史野史中比比皆是,算不得稀罕。今天,汤显祖和张居正分别被文学界和史学界高高供着,井水不犯河水,这段公案,就更加少有人提及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