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名初中生田间地头长本领

发布时间:2016-07-1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7月12日,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的采摘园里,来自第五十六中学的学生正在体验一堂与众不同的课程:这里没有课桌,没有课本,只有果木的芳香和泥土的气息。学生们三两一组,有的扶梯子,有的采摘,还有的负责将摘下的果实放进篮子。初二学生结西卡说,这是他们学农的最后一天,明天将展示学习成果。她在这里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觉得非常有趣。

  像结西卡这样“幸运”的学生,今年本市共有16000名。他们分别来自丰台八中、北理工附中、北京九中分校、石景山实验中学和京源学校等6所学校以及西城区所有初二学生。

  初中生学农教育活动自去年10月启动,基地设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以实践为重点,采取封闭管理,为期一周,半天为一时段,由学生自行负责日常生活、内务整理。课程设置上侧重于集农事教育和农事劳动为一体的除草、施肥、养殖等体验类课程。这种接地气、带土味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出力流汗,力争达到“一周学农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效果。

  同为五十六中的初二学生苏广煜说,他在学农前曾经和家人一起采摘过,但从不知道摘个果子竟然有这么多讲究:果子的颜色要选纯黑色不带红的,摘的时候要托住果子,要连把儿一起摘下……曾经什么都不懂的他,现在说起摘果子也能滔滔不绝。一五六中学学生卫嘉翔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做饭。他一边手里拧着花卷,一边有些愧疚地说:“以前不知道我妈做饭原来这么累,等我学会了,以后多帮帮她。”

  除了做农家饭、照料果树,学生还学会了犁地、用辘轳打井水、推石磨、植物组培、鸡雏孵化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中心副主任王新华介绍,学校开发了一系列接地气、接课本、接生活的学农课程,并推出学农教育课程平台。截至目前,基地共有18个课程套餐、90门课供学生自主选择,涉及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创意、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文化五大类,60%以上为实践课程,实现了学校学科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学农学生都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第一次体验寄宿生活,第一次走到田间地头劳动,不仅感悟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更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不少家长也表示,“有时间还是让孩子多体验这种生活”。据悉,学生学农经费由市级财政承担,该项目生均经费标准为每人1800元。

  在农职安排的必修课中,有一门叫做园区清扫,这门课被学生誉为“最有味道的教育”。从小没打扫过厕所的孩子们,这次要忍受着难闻的气味,打扫羊圈、马圈等。五十六中学生邓安琪说,起初有一点儿受不了,后来大家一起动手,也就慢慢习惯了,一上午也能打扫出四五车。

  北京四中副校长常菁说,学生平时生活比较安逸,这对于他们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也是他们开拓视野、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机会。通过整理内务、西点制作、种玉米等劳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外,今年,市教委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增中国农机院北京试验站作为初中生学农教育基地,承担2600名学生的学农任务,同样采取网上选课、混合编班的方式进行。年内东城、朝阳、海淀等三个区9所学校的2600多名学生将分7批走进中国农机院北京试验站(昌平)开展学农教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