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 李 馨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 王 欣
8月27日,2025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开幕。除舞台展演外,活动还囊括片段展示、推介会、主旨论坛、影像放映、工作坊和户外舞台等板块,吸引了四大洲14个国家的业内专家参展。在这一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盛宴”背后,除了中国舞蹈影响力的提升,一群“艺术操盘手”的努力也不可或缺——这群人用智慧与创意搭建舞台,用管理能力连接艺术与市场,用专业素养守护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就是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使命所在。如果你渴望成为运营艺术的“幕后指挥官”,这里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产业核心的大门。
招生:60余所高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艺术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专业艺术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行业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艺术管理专业承担着破解艺术创作与市场脱节难题的核心使命。
截至2025年,全国共有60余所高校开设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涵盖本科、专科层次,以公办院校为主。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类高校注重宏观政策与产业研究;专业艺术院校重在垂直领域深耕,如中央美术学院以视觉艺术管理为核心,课程涵盖艺术市场分析、策展与画廊运营;中国传媒大学侧重影视与传媒艺术管理,强调艺术与传播的融合;北京舞蹈学院则将舞台、舞蹈艺术与艺术产业运营管理相结合。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该校艺术管理专业以舞台艺术和舞蹈艺术为核心,秉承强化表演艺术特色、深耕剧场管理定位的办学理念,聚焦舞台艺术作品产业链的创意策划、制作管理、市场传播全流程。通过构建“四院融合”(院校、院团、剧院、院线)协同机制与“五位一体”(教学、演出、研究、传播、市场)创新模式,着力打通舞蹈艺术从创作到市场的完整闭环,推动学院派舞台艺术作品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产业生态。
培养:打造交叉复合型人才
随着艺术产业与科技、经济、社会政策等领域的不断融合,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艺术管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成为连接艺术与社会创新的重要纽带。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除了艺术相关课程外,学生还要了解前沿科技、媒体等知识,为艺术创新及传播提供有力支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艺术管理方向)安排了艺术管理研究、艺术史与艺术理论、文化艺术政策与法规、演艺产业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导论等课程,培养适应于当代文化艺术活动尤其是影视媒体、数字媒体等传媒艺术、公共文化艺术领域的管理型、策划型、营销型、经纪型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致力于打造舞台艺术全链条覆盖的实践与理论并轨型艺术管理人才新模式。该专业构建了六大课程群,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舞台艺术发展认知、创新策划与剧目制作、舞台监督与技术掌握、剧院团管理与演出制作、演出经纪与传播营销六大核心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解读政策,深刻认知舞台艺术的本质与内涵,学习如何进行艺术项目的创意策划,掌握舞台设备操作、灯光音响控制等技术技能,了解剧院团的组织架构、运营管理、演出制作等全流程细节,掌握艺人经纪、演出推广、票务营销等关键技能,力求培养出能够在文化产业、舞台艺术领域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多样化的艺术管理职业需求。
定位:三重身份特征助力艺术实践
“艺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是艺术与文化的激发者、艺术与政治的协调者、艺术与经济的平衡者、艺术与社会的沟通者、艺术与生态文明的共生者。”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新时代下,艺术管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艺术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多种技能,更要适应多重身份的特征。
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以下三重身份特征。一是专业人才要将对艺术的追求与艺术产业的时代使命相融合。专业学生要深入了解舞台、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理论知识、表现特点,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敏锐地洞察时代主旋律,创作出兼具美学与弘扬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将艺术理想与社会责任融于作品之中。
二是专业人才要持续进行学术探索,并注重艺术产业领域的实践。学生在理论方面不仅要致力于某一艺术门类的理论探索,还要学会分析这一艺术形态的商业价值,并在实际项目中尝试实践。比如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艺术IP(文创产品),拓宽艺术产品的受众,提升艺术影响力,实现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三是专业人才要拥有资源协同整合的能力。艺术管理人才要善于在艺术内容中加入其他新颖元素,实现“艺术+”的联动,激活艺术价值,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此外,专业人才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灵活调度不同领域的资源,推动艺术项目快速落地并推广。
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将艺术实践融入课堂,艺术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投身于学校艺术实践中心的工作中。在“七十年七十部优秀新作系列展演”“‘为人民而舞’——《舞动经典》”、北京舞蹈学院展演季、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杨家岭的春天》《巍巍正阳》等不同类型的演出项目中,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担任统筹、制作人、剧务、舞台监督、宣发等多个角色,将镜框舞台艺术的呈现从零开始构建,为每一场演出保驾护航。此外,学生们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将艺术管理的研究落实在祖国的大地上。
就业:引领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由于技能掌握多元化,产业需求旺盛,所以就业前景非常广阔。艺术管理专业学生会深度参与艺术作品生产的全链条,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实现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过渡”。从国际艺术节的“文化外交”到民营美术馆的社群运营,艺术管理人才在文化资源整合、艺术价值转化、创意经济开发等维度均具备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可随中国文化产业升级不断拓展边界。毕业生将作为“艺术产业生态构建者”进入以下领域:
一是国家文化机构。毕业生可在国家大剧院、省级演艺集团、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等专业艺术机构担任管理职务,也可在省级文化和旅游厅、宣传部等政府部门主导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亦可在文旅融合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主导艺术节、音乐节、戏剧节等大型文旅项目的策划与执行。
二是创演前沿。毕业生可在一线剧院实践院线运营与票务系统优化,也能在艺术工作室、先锋戏剧团队主导创意策划与IP开发,亦有机会参与艺术策展执行,担任舞剧制作人、舞蹈节策展人,主导演艺作品的市场化运作。
三是艺术数智化赛道。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毕业生还可涉足艺术大数据分析、NFT数字藏品策展、元宇宙艺术空间运营等新兴领域,投身舞蹈IP数字化开发、虚拟演出制作等新兴领域。
四是国际传播领域。毕业生可在头部演出经纪公司担任项目总监,统筹国际巡演及版权运营,推动中国舞蹈作品全球巡演,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报考:与国家需求同行,与行业变革共进
艺术管理专业使用高考成绩录取,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但在报考过程中,考生的综合素质将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即使非舞蹈表演出身,考生也需具备艺术领域的基础鉴赏能力与行业洞察力,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考生应对当前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关注国家文化政策、艺术市场变化、行业前沿热点等问题。这不仅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视野,也能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